作品被改编成《唐山大地震》的她来温肯了!跟随张翎听她的作家之梦

被改编成电影《唐山大地震》,获得了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和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等多个奖项,11月8日,原著作者、华文作家张翎为温肯师生们开展了“从瓯江到安大略湖,我的海外写作之旅 ”主题讲座。张翎全程用英文演讲,分享了她的作家之梦和创作背后的故事。我校党委书记、理事长王北铰出席,人文学院院长Dr. Denise Horn主持。

张翎,知名华裔女作家,浙江温州人,现定居多伦多。代表作有《劳燕》、《余震》、《金山》等。她是首位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“年度小说家”奖的海外华人作家,她曾两次获得中国文学界给予海外华语作家的最高奖项——华侨华人文学奖评委会大奖,并七次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。

张翎以自己的童年为讲座开篇,提到早在小学一年级看图说话的课堂练习中展露出写作天赋,努力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……人生轨迹从故乡的瓯江来到上海,再到跨越太平洋,最终抵达安大略湖,走向北美世界。同时,张翎感慨在工厂的她从未想过英语可以改变她的生活。她最初的英语启蒙教科书是《英语900句》,为了练习英语口语,她还从每月仅有的26元工资中抽出9元用于和3位外教练习口语。她说:“我从未对这笔“巨额”的支出后悔过,反而觉得超值!“因为这些英语练习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

随着学业结束,张翎前往加拿大,开始了新的生活。她笑言,头十年的海外生活几乎都在为生活奔走。直到1994年,她才在多伦多安定下来,成为听力康复师后也逐渐实现经济自由,利用工作间隙进行创作追逐作家梦。她说:“其实刚开始在海外用中文写作让她感觉很孤独,尽管是用母语写作,但受到远离故乡的影响,仍让她逐渐感受到和国内文学环境之间的隔阂。”即便如此,她并不认为这是绝对的坏事,她坚持写作,用坚韧创作出一部部精彩文学作品。

41岁时,张翎发表了长篇处女作《望月》,随后作品《余震》作为她的代表作之一,被著名导演冯小刚改编拍成为电影《唐山大地震》而广为人知。其实,张翎并不是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,在谈到创作灵感时,她指出该作品源于一次偶然的经历。2006年夏,持续的暴雨导致北京飞往多伦多的航班延误9小时。在闲暇之余,她走进机场书店,随之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。由于当时正处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,书店各处叠放着许多相关的书籍。在她翻阅幸存者回忆录时,她的心似乎被这些尘封的往事击中,而这一击就成为了《余震》一书写作的灵感。

多年来,她一直保持稳定高产的写作状态,《劳燕》《流年物语》《金山》《三种爱》等小说相继被推出,并有着意大利语、英语等译本。

暌违六年,在本次讲座中,张翎强调了她的新作——长篇小说《归海》,这是她第一部用英文撰写的小说。张翎想通过《归海》去探讨战争给人类带来的长久影响。提及写作背景,她表示这和她的成长环境有关,尤其受外婆影响,外婆在战乱的年代中养育了十个孩子,而且孩子们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。张翎从小听着这些伟大女性的生存故事长大,她们的精彩人生为写作风格和经历都留下深刻影响,让她学会如何在困境中坚持自我,平静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遭遇她还表示,写这本书的另一个灵感是源于在多伦多长达17年的听力康复师经历。一次接诊的患者经历过朝鲜战争的重创,他表面看起来和常人一样,但当张翎身穿白大褂带领患者走进诊疗室时,患者竟突然情绪崩溃。这让张翎第一次意识到,虽然战争已结束多年,但其带来影响却是无法衡量的,所以张翎渴望在书中把她的经历和观察以写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们。

讲座的最后,张翎女士现场朗读新作《归海》英文版《Where Waters Meet》第三章,让现场师生先听为快。问答环节,同学们踊跃提问,包括创作瓶颈期、作品的双语版本、女性角色塑造等问题,张翎一一耐心解答。Denise Horn院长表示,会组织和学生一起阅读张翎的《归海》一书,去感受她如何用细腻的笔触去书写战争以及人们对战争创伤的克服。